我要提问
陆逊为什么不用朱桓之计
水洗晴空 2021-12-01
陆逊为什么不用朱桓之计

我来回答
问题回答
  • 匿名 2021-12-01
    《三国志.朱桓传》休本以亲戚见任,非智勇名将也。今战必败,败必走,走当由夹石、挂车,此两道皆险厄,若以万兵柴路,则彼众可尽,而休可生虏,臣请将所部以断之。若蒙天威,得以休自效,便可乘胜长驱,进取寿春,割有淮南,以规许、洛,此万世一时,不可失也不过这条计策被陆逊否决掉了,孙权可能会很感兴趣,毕竟这位东吴大帝一生的志向都是想要一统天下,只是吴军的野战能力一直堪忧,相比之下,借曹休率军南下送入虎口之机,重创曹军主力在率军北上,的确是一个好机会,所以孙权找过陆逊商议,只是陆逊认为此计不可,便没有实施,历史记载中没有明确说明,陆逊为何反对这个计划,对于陆逊的抉择,有人持反对态度也有人持支持态度。个人觉得,陆逊反对朱桓的建议也不能说完全是胆小无能,不敢冒险,就实际情况而言,朱桓的建议的确是有高回报的机会,但同样伴随着高风险,而且就东吴内部形式来看,也不太现实。第一点,石亭之战已经暴露了东吴军队的一个大改变,从一支能征善战,极力扩张的军队,变成了立足于守成的军队。江东的基业主要是孙坚和孙策打下来的,尤其是孙策,其手下将领随其东征西讨,孙策也是有意在官渡之战是北上攻略曹操腹地,只是意外遇刺身亡,到了孙权时期,随着孙策留下的旧部,程普,黄盖,韩当,蒋钦等一众武将,大部分战死或病死之后,加上孙权拉拢江东本地士族,结果就是新一批的武将大多是江东本地士族出身。同时东吴将领都有私兵,随着三国边境线的逐渐稳定,因躲避战乱而流离的百姓越来越少,吴军的兵员也大多是江东本地,或者说山越的依附着,在兵源上,缺乏北方百姓的吴军,加上统领的武将又是江东本地出身,本质上,这样的吴军已经缺乏了孙策时期扩张的血液,而变成了守住自己一亩三分地,保护自己底盘利益的吴军。在石亭之战中,吴军三位主将,陆逊、全琮、朱桓,各令三万吴军,他们仨都是江东本地士族,包括诈降的周鲂也是。《三国志.全琮传》后权以为奋威校尉,授兵数千人,使讨山越。因开募召,得精兵万余人,出屯牛渚,稍迁偏将军。《吴录》琮时治富春。至,明赏罚,招诱降附,数年中,得万馀人。《三国志.陆逊传》遂部伍东三郡,强者为兵,羸者补户,得精卒数万人,宿恶荡除,所过肃清,还屯芜湖。《三国志.朱桓传》迁荡寇校尉,授兵二千人,使部伍吴、会二郡,鸠合遗散,期年之间,得万馀人。这三人就是当时吴军的一个缩影,吴军已经从一直由来自天南地北,不同地方之人组成的军队变成了本土的江东军队,这样的吴军本身上就缺乏扩张的基因,虽说石亭之战是东吴主动招惹的额,但本质上还是主动型防御,是少有的孙权目的和江东士族目的统一的结果,孙权想称帝,而江东士族也需要孙权称帝来使他们的利益最大化,所以大家少有的出现了同舟共济的情况,可是你让江东士族支持孙权攻占淮南之地,进夺天下,江东士族就没那么卖力了,不然5次合肥之战,也不至于每次都是东吴战败而归,这不仅仅是吴军缺乏野战能力的问题。
    0有用 0
相关问答